2020年亚洲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造成数千人丧生、数百万人流离失所和巨大经济损失

2021年10月27日

2020年,亚洲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造成了数千人丧生、数百万人流离失所和巨大经济损失,同时对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根据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协调的一份最新多机构报告,可持续发展受到了威胁,粮食和水资源不安全、健康风险和环境退化在加剧。

2021年10月26日(WMO)- 2020年,亚洲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造成了数千人丧生、数百万人流离失所和巨大经济损失,同时对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根据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协调的一份最新多机构报告,可持续发展受到了威胁,粮食和水资源不安全、健康风险和环境退化在加剧。

2020年亚洲气候状况》概述了陆地和海洋温度、降水、冰川退缩、海冰收缩、海平面上升以及灾害性天气。报告剖析了这一年的社会经济影响,期间该地区还一直在抗击新冠疫情,而这继而又使灾害管理更为复杂。

该报告展示了亚洲各个地区 - 从喜马拉雅山峰到低洼的沿海地区、从人口稠密的城市到沙漠以及从北极到阿拉伯海 - 是如何受到影响的。

“天气和气候灾害,特别是洪水、风暴和干旱,已显著影响了该地区的许多国家,影响了农业和粮食安全,进一步加剧了移民、难民和流离失所人口的迁移和脆弱性,恶化了健康风险,并加剧了环境问题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损失,”WMO秘书长佩特里·塔拉斯教授表示。

“这些影响叠加起来,对长期可持续发展和推进联合国2030年议程,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目标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他说。

该报告归纳了包括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ESCAP)及其它联合国机构、国家气象和水文部门以及顶级科学家和气候中心在内的广泛合作伙伴的意见。报告已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召开前夕发布,是一系列区域分析之一,旨在为决策者和政策制定者以及区域和国家投资提供信息。

报告还附有突出关键信息的叙事地图。

“疫情期间,各国在遭受一系列灾害的冲击,并不得不应对破坏性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影响,”UNESCAP执行秘书Armida Salsiah Alisjahbana女士表示。

“到2030年,有望实现的SDG具体目标不及10%。最令人担忧的是气候行动(目标13)和水下生物(目标14)的倒退趋势:这两个目标都关乎灾害复原力,”她说。

关键讯息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anomalies 1900–2020

相对于1981-2010年,1900-2020年亚洲平均的年均温度距平(°C

(英国气象局)

温度:2020年是亚洲有记录以来最暖的年份,其平均温度比1981-2010年平均值高1.39°C。亚洲出现了许多显著的极端高温,包括俄罗斯维尔霍扬斯克的38.0°C,这是目前已知的北极圈以北的最高温度。

降水:东亚和南亚的夏季季风都异常活跃,再加上频繁的热带气旋,造成了洪水和滑坡,导致许多国家出现生命损失及流离失所的情况。

海洋变暖:海面温度变化和海洋热量直接影响着海洋-大气耦合,继而影响区域和全球环流以及海洋生物。

2020年,印度洋、太平洋和北冰洋的平均海面温度达到了创纪录的高值。

亚洲及周边地区的海面温度和海洋变暖的升温速度高于全球平均值 – 速度是阿拉伯海的三倍。

在1982-2020年期间,北冰洋部分地区的海面温度上升速度也是全球平均值的三倍。特别是北极北部的巴伦支海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热点地区,其海冰损失也导致进一步的海洋升温。

海冰范围:海冰范围是极地地区变化的一个关键指标,它不仅影响着区域气候,而且还影响全球气候。

2020年,北极海冰最小范围(夏季融化之后)是自1979年以来卫星记录的第二最低值。欧亚大陆架海和北方海路在夏季处于完全无冰状态。

海平面: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全球平均海平面以每年3.3毫米的速度上升。北印度洋和西北太平洋的海平面上升显著高于全球平均值。

冰川后退:亚洲高山地区有大约10万平方公里的冰川,集中在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它拥有极地地区以外最大的冰量,而且是亚洲10条重要河流的源头。

冰川后退在加速,而预估到2050年冰川质量将减少20%至40%,影响到亚洲地区约7.5亿人的生活和生计。这对全球海平面、区域水循环和局地灾害(例如滑坡和雪崩)具有重大影响。

在阿富汗等国家,冰川融水历来对维持干旱时期的供水至关重要,因此预估的冰川径流减少对水安全和生态系统具有重大影响。

极端天气的影响

Total Annual average losses from climate-related hazards in Asia

亚洲与气候相关的灾害造成的年均总损失。

数据源自ESCAP, 2021: The Risk and Resilience Portal

2020年,洪水和风暴使亚洲约5000万人受灾,并导致5000多人丧生。这一数字低于过去二十年的年平均值(1.58亿人受灾,约15500人丧生),这证明了亚洲许多国家早期预警系统的成功。

根据ESCAP的数据,热带气旋、洪水和干旱估计造成了年平均损失(AAL)数千亿美元。中国的损失估计约为2380亿美元、印度约为870亿美元以及日本约为830亿美元。

如果考虑到经济规模,预计塔吉克斯坦的年均损失将占GDP(75亿美元)的7.9%、柬埔寨为GDP(245亿美元)的5.9%、老挝为GDP(179亿美元)的5.8%。最高的年均损失与干旱相关。

流离失所:2020年,强烈的气旋、季风雨和洪水袭击了南亚和东亚的高度暴露的人口稠密地区,导致中国、孟加拉国、印度、日本、巴基斯坦、尼泊尔和越南有数百万人流离失所。

气旋‘安攀’是有记录以来最强的气旋之一,它在2020年5月袭击了印度与孟加拉国之间的孙德尔本斯地区,导致印度240万人和孟加拉国250万人流离失所。

亚洲有许多与天气和气候有关的长时期流离失所,人们无法返回家园,也无法融入当地社会或在其它地区定居。

农业和粮食安全:粮食安全和营养方面的进展已经放缓。2020年,营养不良的人口在东南亚估计有4880万人、南亚有3.057亿人、西亚有4230万人。亚洲营养不良人数占全球总数的一半以上。

新冠疫情对粮食安全和营养的真正影响尚未确立。但与2019年相比,2020年东南亚和西亚的营养不良人数增加了6%,南亚增加了20%。与气候相关的灾害加剧了这一问题。

环境

冰川后退和淡水资源减少将对亚洲未来的水安全和生态系统具有重大影响,而珊瑚礁的减少将对粮食安全造成负面影响。

红树林可提供海岸保护,但面临着人类活动、海平面和水温上升的压力,以及通过降水和风暴形势的频率和强度变化造成的压力。

2019年,亚洲大约四分之三的红树林分布在孟加拉国(24%)、缅甸(19%)、印度(17%)和泰国(14%)。孟加拉国是易受热带风暴影响的低地国家,其红树林从1992年至2019年减少了19%。

森林吸收二氧化碳,是重要的碳汇。1990年至2018年,不丹、中国、印度和越南增加了其森林覆盖率。而森林覆盖下降的国家有缅甸(26%)、柬埔寨(24%)和朝鲜(12%)。

沙尘暴危害人类健康、农业和环境。特别是在阿拉伯半岛、广大的中东以及中亚等地区,由于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变化以及气候相关因素,尘暴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在加大。

可持续发展:亚洲目前完全能够应对极端天气事件,而且是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MHEWS)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Multi-Hazard Early Warning Systems (MHEWS)

但是极端事件造成的损失在加重,部分是由于暴露度增加。现有的重要基础设施很大一部分都处于多种灾害风险热点地区,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会对经济活动造成严重破坏。例如,亚太地区大约三分之一的发电厂、光纤电缆网和机场以及42%的道路基础设施都处于多种灾害风险热点地区。

高温和湿度的增加预计会导致实际减少户外工作时间,其潜在损失达数十亿美元。

亚洲的大部分次区域在可持续发展目标13(气候行动)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倒退。除非亚洲加快建设复原力,否则可能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重要的是适应和建设复原力,特别是在亚洲高风险且低能力的地区。这就需要更好地了解风险,投资于可再生能源和前沿技术、健康、环境和社会保障,并确保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财政支出。

气候适应方面的支出是一项高回报投资,具有多种社会经济效益。

为了从新冠肺炎疫情中重建更好的未来,建议扩展区域和次区域合作战略,使其纳入灾害(包括与气候相关灾害)和相关的卫生视野,以补充各国为实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努力开展的工作。

世界气象组织是联合国系统关于天气、气候和水的权威声音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联系:媒体官员Clare Nullis。电子邮件:cnullis@wmo.int。手机:41797091397

Video State of the Climate in Asia
分享: